一、明确财产权属,梳理争议焦点
确认财产性质
个人财产:婚前财产、明确赠与或继承的个人资产(需保留购买凭证、赠与协议、遗嘱等证据)。
共同财产:夫妻婚后收入、共同还贷的房产等(需依据《民法典》第1062条界定)。
家庭共有财产:如父母与子女共同出资购买的房产,需明确各方出资比例或协议。
收集证据
保存房产证、银行流水、借条、遗嘱、转账记录等文件。
若涉及遗产继承,需核实遗嘱有效性(如是否公证、是否符合法定形式)。
二、优先通过沟通协商解决
家庭内部协商
召开家庭会议,以理性态度表达诉求,避免情绪化争吵。
提出分配方案时,可参考法律原则(如继承的法定份额、夫妻共同财产均分)。
若协商一致,建议签订书面协议并公证,避免后续纠纷。
借助第三方调解
人民调解委员会(社区或村委会):免费调解家庭矛盾,达成协议后可申请司法确认,具备法律效力。
家族长辈或信任的亲友:中立角色协助沟通,调和矛盾。
三、法律途径解决
若协商无果,需通过法律程序维护权益:
婚姻财产问题
离婚财产分割:起诉至法院,法院根据财产性质、贡献度、过错方判定分割比例(《民法典》第1087条)。
婚内财产协议:未离婚时可提前约定财产归属,需书面形式并公证。
遗产继承纠纷
有遗嘱:按遗嘱执行,若存在争议可起诉至法院确认遗嘱效力。
无遗嘱:按法定继承顺序分配(《民法典》第1127条),需注意保留胎儿、未成年子女、无劳动能力继承人的特留份。
共同财产分割
如家庭成员共同投资或购房,可起诉要求“分家析产”,按出资比例或约定分配。